文艺门类

文学

提着灯笼过佳节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王海龙 2024-02-26 09:54:45.0

  喧嚣过后,浓浓的年味,也便伴着元宵佳节绚丽烟花的散落而渐渐远去,再次成为心底永恒的记忆。元宵节又称灯节,那些儿时挑灯过十五的往事犹为难忘。儿时最简易的灯笼,莫过于罐子灯笼。

  所谓罐子灯笼,就是在圆肚玻璃罐头瓶里,坐上一支红蜡头点燃而做成的灯笼,绕着瓶颈拴上一根细铁丝,用手拎着或用棍儿挑着。玻璃罐头瓶的优点是透光性强,当时罐头瓶并不难找,通常亲人间相互串门的礼物中,都少不了两瓶罐头。红蜡烛也是家家必备,因为在电力匮乏的年月,电灯说不定哪天夜晚就会“罢工”。

  正月十五晚上最为热闹,孩子们总会提着罐子灯笼,嘴里含着糖球儿,去这个伙伴家待一会儿,去那个伙伴家玩一阵儿,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在街上逛来逛去,将小串鞭炮拆开,借着罐子灯笼的烛焰,点燃引线,一个一个地崩。

  最好看的莫过于烟花,可那时哪有映彻夜空、色彩缤纷、震天动地的烟花炮仗啊!顶多是些小巧玲珑的物件,我们却特别喜欢。“花蝴蝶”点燃后周身冒花,“圆转盘”点燃后满地旋转,光花飞旋。“二踢脚”震天响,一直到现在还有呢,可以说它的寿命是最长的了。

  飞得又高又远的大概就数“窜天猴”了,我们称其“小火箭”,外形似蒲棒。有了罐子灯笼相随,放炮仗就方便多了,找一块空场,将其细竹柄插进空啤酒瓶里,点燃引线,随着“嗤”的一声长啸高高飞起,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闪亮的弧线。孩子们仰起小脸,拍着手笑着、叫着,完全忘记了夜晚的寒冷。

  罐子灯笼制作简单,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即使自己做不好,也会央求爸爸妈妈帮着做。找来细铁丝,只需一袋烟的工夫便会完工,瓶身上还可贴个“福”字。可是比这高级一些的灯笼,制作就不那么容易了。

  那年我去五里外的外婆家过元宵节,老舅送了我一盏立方体形状的纸灯笼。那灯笼由两部分组成,内瓤与外框。内瓤底部是一块方形木板,中央钉穿一根铁钉,钉尖朝上,用蜡焰烧热,立马就将钉尖插进蜡烛底部,这比罐子灯笼坐的蜡头更牢固,且高度适宜,可以放整支蜡烛。木块四角分别竖起一根硬铁丝,也就是立方体的四边,顶部拧在一处,拴上绳,便是提手。外框当然要比内瓤的四边大一圈儿,四面糊上彩纸,大都用红纸,喜庆祥和。先将钉尖上的蜡烛点燃,糊好的外框套进内瓤,一盏纸灯笼便诞生了。相对于罐子灯笼,纸灯笼要大方、美观、漂亮而耀眼得多。要知道,在当时也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拥有纸灯笼,对于我来说真是受宠若惊,高兴极了,也倍加珍惜。

  记忆里还有一种灯笼,是用高粱秫秸扎成的八角灯笼,周身都用彩纸糊上。八角灯笼算是灯族中的佼佼者了,在偌大的乡村较为罕见,因为扎灯笼需要手艺,这整套制作过程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个谜。儿时的我,只有偶尔远观的份儿,可望而不可及,常常为没能拥有那样别致的八角灯笼而感到些许遗憾。

  正月十五,月儿圆,灯儿明!夜里总有一盏灯笼,倍觉亲切而温暖,与乡村的月儿遥相辉映,或朦胧、或闪烁、或明亮,与儿时的梦幻拥抱在一起,伴着童年成长的步履,走向未来,奔赴远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