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微风拂过毛乌素沙地边缘,为这座塞上小城带来一丝凉爽。当全球妇女峰会的热议乘着风儿溜进图书馆时,我正捧着新书《杨绛传》读得如痴如醉。扉页间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悄悄应和着峰会“命运与共: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的主题。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些在阅读中追寻光亮的陕北女子,她们就像书页里一缕缕跃动的阳光,温暖又充满力量。
三十年前,《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妇女确立了“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的崇高目标。那时候在定边的黄土坡上,我的母亲、姐妹们,还有一些妇女都尚不认识自己的姓名。如今峰会再聚首,共议反性别暴力法治保障与女性赋权,再看看图书馆借阅登记簿上早已写满了不同年龄段女性读者的姓名。妇女真正的改变,始于阅读,在内心筑起一座不可摧毁的城池,学会从脚下的逼仄现实中,开辟出辽阔的精神自由。《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趁着这次全球聚焦妇女议题的“东风”,通过阅读促进自我认知升级,找回那份由内而外的从容。就像结庐人境读书会的创始人胡姐,她是图书馆的常客,独爱借阅文学和社科书。这位在国企一线奋斗的女性,经常吆喝身边的姐妹们阅读充电。她说:“图书馆的书并非静止的纸页,而是能支撑起陕北女子腰杆的‘千斤顶’。”这正契合峰会所强调的——让更多优质资源惠及妇女,释放“半边天”能量,赋能社会发展。
在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定边县分会场系列活动上,年逾花甲的刺绣非遗传承人田淑莲摩挲着《走下黄土高坡的女人》,指尖划过“性别平等”的注解时眼含笑意。她12岁就捏起绣花针,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但却依然奔波在传承刺绣技艺的路上,还经常带着她的非遗团队来借阅三边非遗资料。看着她们麻溜地用智能手机扫码借书的身影,我忽然懂得联合国妇女署提倡“性别平等”这一“行动派”的深意,让全球性别平等从“共识”走向“实践”、从“框架”落到“地头”。那些改变世界的大事,往往都藏在这些细碎的变革里:是红霞姐在银行取款时,因不会写名字,而在空白纸上日复一日地练习歪扭却透着坚定的签名;是三边剪纸艺人孙爱琴剪刀所具之锋利;是农民作家高志飞笔下所呈现之坚韧;也是女性阅读推广活动中她们专注的眼神;更是图书馆里越来越多主动求知女性的身影。
峰会启动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推行重要倡议,给女性播撒希望的火种。我们在定边做的,就是把这份希望装进书架。新增设的“女性读物专架”上,摆满法律维权、职业技能和励志成长类书籍;流动图书车也开进了白于山区,让留守妇女能借着农闲读几页书。就像榆林网的报道《田红艳:高原上绽放的一朵荞麦花》里那段日记写的:“每个女性都是一颗星,当我们彼此照亮,就能让整个星空璀璨。”而我们图书馆要做的,就是为这些星星点亮最初的微光。
陕北最近阴雨绵绵,图书馆仿佛披上了一层温柔的水雾纱衣。那些智慧借阅机依然亮着,屏幕上跳动着全球妇女峰会新闻和三边妇女们的借阅记录。它们好像在无声地讲述:从联合国的国际舞台到黄土高原的偏远村落,女性追求知识平等的脚步从未停歇。而我们这些守书人年复一年坚守的,就是让每一本打开的书,都成为孕育“她力量”成长的丰沃土壤,让性别平等的种子,在书页间、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生根发芽,最终结出坚实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