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忠勇杨家鼓》表演现场。 杨彬摄
在2025“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活动中,神木市秧歌队携大型原创剧目《忠勇杨家鼓》震撼登场,以磅礴的鼓韵、创新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本次展演中最具话题性的焦点之一。这场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表演,不仅重现了杨家将“忠勇报国”的史诗画卷,更以跨界融合的创作理念,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全新范本。
文化寻根,秧歌演绎英雄史诗
神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作为杨家将的故乡,始终流淌着忠勇的血脉。此次参演的《忠勇杨家鼓》深挖本土文化根源,匠心独运地将杨家将戍守边疆的传奇故事搬上秧歌舞台。演员们身着仿古铠甲,威风凛凛,仿佛穿越千年历史烟尘,重现杨家众将士的飒爽英姿。特制的杨家战鼓声响彻云霄,急促时如千军万马奔腾,沉郁处又似风雪呼啸,配合刚劲有力、整齐划一的舞步,那段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峥嵘岁月记忆逐渐被解封,杨家将的忠勇精神与家国情怀激荡着每位观众的心灵。
“杨家将留给神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忠勇’文化,而我们的老百姓世世代代被这样的文化浸润着。我们通过《忠勇杨家鼓》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把这种心怀天下、血性刚毅、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的精神提炼出来。”神木市文化馆馆长刘香妮说。
跨界融合,传统焕发全新活力
神木市秧歌《忠勇杨家鼓》分为出征、激战、凯旋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出征部分以激昂的鼓点和铿锵的步伐,展现杨家众将士整装待发,誓师出征的壮烈场景。第二篇章——激战部分通过女子杨家鼓紧凑激烈的步伐跳跃和鼓点变化,模拟战场上的激烈交锋,展现杨家将英勇抗敌、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设置群舞对战环节,利用秧歌中的“扭”“摆”“转”等动作,模拟战斗中的攻防转换,同时融入武术元素,增加表演的真实感和震撼力。第三篇章——凯旋部分以欢快热烈的鼓点和轻盈优美的秧歌动作,庆祝杨家将取得胜利,凯旋而归的喜悦之情,通过秧歌中的“笑”“跳”“唱”等元素,展现军民同庆、共享胜利的欢乐场面。
“大家看到我们的服装、道具、妆造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采用了传统戏剧中的武生、武旦的角色装扮。在传统的秧歌当中有武场子、文场子、丑场子,我们的秧歌就是武场子。通过把鼓槌喻为枪剑、女子杨家将平鼓喻为战马进行演绎,使得整个节目既有秧歌的热闹欢腾,又有深层次的文化韵味,实现传统秧歌从形式到内涵的华丽转身。”刘香妮说。
双向奔赴,齐心奏响文旅新曲
演出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全民共创的力量。这支由126人组成的队伍,演出人员来自神木市各行各业,有文旅、教体等系统的职工,也有退役军人、大学生。从构思到反复排练打磨,历时80余天。由于大多数演员第一次接触鼓、镲,在排练过程中肌肉拉伤、手划伤流血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此创可贴和绷带成为了必要物资。从最初认识鼓谱,到左右手配合打出相应的鼓点,再到完美呈现,杨家将精神始终激励着每一个参演人员。
“表演能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让更多的人关注杨家将精神、关注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希望通过这场演出,让更多人了解神木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更能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神木市秧歌队《忠勇杨家鼓》演员王娜说。
演出现场,《忠勇杨家鼓》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观众的目光。寒风中,大家热情不减,沉浸在激昂的表演中,掌声与鼓声交织回荡。线上直播同样热闹非凡,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惊叹于这一创新秧歌表演的震撼视觉效果,感慨杨家将精神在新时代的熠熠生辉。游客郭玲玲激动地说:“太震撼了!战鼓一响,整个人都热血沸腾,演员们把杨家将的忠勇精神演活了。节目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新意,这样的表演,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随着这场秧歌展演落下帷幕,神木《忠勇杨家鼓》的余韵却久久不散。它以古韵新姿向世人诉说着杨家将的传奇,更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