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门类

文学

乡间皮影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薛文德 2025-08-28 08:40:03.0
  

  小时候,由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看电影和皮影戏便是小孩子们的最大乐趣。电影相对还要奢侈一些,而一班民间艺人组成的皮影班子因为报酬低、移动方便等原因,很是受乡村老乡的喜爱。

  那时,活跃在故乡一带的是北汤台孟文秀领头的皮影班子,人们称其“老孟的板板”。记得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老孟的板板,把鞋跑成片片”,意即为了看老孟的皮影戏,人们撵着赶场,以致把鞋跑烂,可见当时老孟名气之大,戏唱得多好。

  且说队长四爷是个戏迷,是老孟的忠实粉丝,每到秋冬农闲时间,隔一半个月就请老孟的皮影班子来村子唱戏。戏班子也就四五个人,道具也很简单,一只大木箱可装下全部家当,熟牛皮刻成的皮影(我们叫作“娃娃”)也就一尺来高,头颈和四肢之间都是活接头,用细细的铁丝连接着。皮影娃娃的四肢和颈部分别用一尺长左右的细竹竿支撑,用来操作皮影的行动,掌握熟练了十分灵活,存放也很省地方,而戏文大都装在老孟肚子里,戏本也无非是个参考而已。一架旧马车,三根木棍子,一张大白布,一盏瓦斯灯,便可撑起摊子,五个人既是演员,又是乐手,一人兼数职。

  早早吃了晚饭,我便跟着爷爷来到戏台底下,占最佳位置坐定。周围大都是和爷爷年龄相仿的老年人,年轻人都围在外边。听得白布亮子和芦席围成的戏台里有人声响动,大家就知道老孟上场了,于是都静了声。少顷,手执鹅毛羽扇的诸葛亮便登场亮相。一边听老人们私下议论,一边不断问爷爷,我也慢慢入戏了,懂得了文戏和武戏之分,知道了四大名著和弦板腔调的唱法。

  爷爷和村里的老人都喜欢看文戏,因为文戏更能显现出演员的表演水平。可能是女演员短缺,也可能是老孟本人性格使然,反正他是男女一身兼,生旦净丑一人挑,唱女声时用假声,捏细了嗓子,连我这个小娃娃也分辨得出。但大家并没有觉得难听或有异议,因为老孟拿捏得很到位,直到后来有了个真女演员,人们反倒觉得不如老孟。看得多了,我便学了不少历史知识。可毕竟是小孩,我还是更喜欢看武戏和《西游记》。每逢武戏,我就不愿和爷爷一起坐在台下看,而是和几个小伙伴挤到马车后面,把头从芦席底下的空隙伸进去看,但见两边绳子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皮影娃娃,分不清谁是谁,可在老孟心中却都各有名姓。只见他从左边取下一员“骑马大将”,后边跟一名小将,再跟三两个步兵,站好不动,便是千军万马了。对面同样出来一员大将和几员人马,两将对阵,报上名姓,然后各提刀枪开打,动作由慢到快,到了紧火处,只见那捉杆杆的老孟左右开弓,由半蹲到站起身子,使出浑身解数,一边帮腔的演员也配合他“杀杀杀!”“啩啩啩!”三五个回合,不分胜负,拿枪的跑了,拿刀的撵了上去,看得我们心提到了嗓子眼。最后一局,只听得杀声正欢,拿枪的却不见了人影,拿刀的敌方正待追赶,对方却杀了个回马枪,只听“噌”的一声,敌方人头已挑在枪尖之上,然后一脚踢去,“嘣噔”一声,敌方的人头便不见了踪影。我们正看得开心,听得场子外鞭炮声响,队长四爷领人端了木制茶盘子,上面放了五盒宝成牌香烟和几尺红布,有时还有一个红纸小包包的“份儿”,那便是对老孟皮影班子的最高奖赏了。戏棚里的老孟于是唱得更卖力了。

  我后来得知,《西游记》和《红楼梦》之所以唱得少或不唱,原因大概是这样的:《西游记》涉及腾云驾雾或翻跟斗,背景不好设计,也是皮影戏的局限,再者,观众大都是成年人,不适宜;《红楼梦》表现的是儿女私情,男欢女爱,在那个时代也不宜宣扬,所以,老孟的皮影戏文内容大多以两汉和三国、水浒为主。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看过最完整也理解得最深透的一出三国戏是《火烧葫芦峪》,其次,印象最深的是《乌江岸》中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争天下的故事。据说老孟因《乌江岸》一出戏文曾在1956年获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戏曲观摩演出一等奖,人送绰号“活霸王”,他嗓音洪亮,字正腔圆,操作皮影技艺精湛,表演的人物性格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深得西咸两地群众的喜爱。

  夜里十一点左右,本戏唱完了,气温也下降了,爷爷和那些老汉们都提着凳子回家了,但我们一群小孩和村里的半大小子、二十多岁的青年小伙子,仍余兴未尽不愿回去。我们占据了刚才老人们的位置,把戏台围了个水泄不通,目的是为了看“捎戏”。所谓“捎戏”,就是捎带加演的戏,尽谝闲传戏也。皮影班子里有一位打板的艺人,也不知名姓,现在想来,可能是为了满足年轻人的戏瘾,加演一段与正戏无关的戏。记得有一折名叫《讨账》的戏:两丑角上场,一人名叫皮劳,一人名叫恨利重,赖子形象加上丑角滑稽的表演,逗得我们不断哈哈大笑。一折完了,大家仍不肯走散,那个“打板的”艺人便又即兴编了一段。看看时间已到凌晨一点,大家双脚冻得在地上“啪啪啪”乱颤,但仍没有尽兴,那老艺人便把皮影娃娃一收,只差在白布亮子上写个“完”字,我们这群冻得稀哈稀哈却满心欢喜的傻戏迷这才屁颠屁颠地各自回家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小伙伴们似乎并没有为整天吃红薯稀饭和玉米面搅团而叫苦,但却为能看一场皮影戏而高兴好几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需求,可在那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困难岁月里,一顿可心的精神食粮却能使人扛饿。如今,我们有来自手机、电视、电脑等媒体带来的无穷娱乐资源,物质生活也无限丰富,可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却不断在消失,若没有国家保护非遗这一倡导,恐怕许多艺术项目会就此失传。皮影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小小舞台彰显人间大美,三尺白布演绎世态百相,但愿皮影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