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门类

文学

父亲与村庄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张丹 发布日期:2024-09-02 09:22

我的老家在绥德高山上,山是石头沙土堆积而成,窑洞与山齐头并进,连绵起伏的山脉守着村庄,村庄也守着大山,守着祖祖辈辈的乡亲。

二十多年前,村里基础设施差,村民出行难、吃水困难,电费昂贵,生活大多拮据。那时父亲30多岁,是村支书,每每看着“穷”字笼罩着整个村子,父亲总是无奈地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每天干完繁重的农活,便坐在院落里“吧嗒吧嗒”抽着烟,一筹莫展。

为了解决村里迫在眉睫的“吃水难”问题,父亲起早贪黑,爬坡下洼,翻过一道道沟峁山梁,在村内及周边寻找适合的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搜寻,终于在村子附近一条沟的石缝间发现了泉眼,里面流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在阳光下万般耀眼。父亲高兴极了,随后便带领村里的壮丁在水源处开始清扫,修建蓄水库。当一泓甘甜的泉水流淌至水库时,村民们打心眼里高兴:吃水难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管护庄稼、放羊是父亲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不论严寒酷暑、朝阳暮雪,月亮星辰常伴随着他。家里有五个孩子要吃饭要上学,加上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父亲休息的时间很少,所以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大好几岁,岁月过早地在他脸上留下了条条沟壑。

几年后,随着国家种种惠民政策的到来,村民的生活水平节节高。父亲和村民一块合计着怎样铺管子路线最短、最省钱,带头和村民一起挖渠、铺管、埋管,安装水龙头、水泵等。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战,每家每户都吃上了像城里人一样方便的自来水,而且是泉水。看着泉水哗哗地从水龙头流出来,乡亲们是真正体会到了啥叫幸福。

好政策陆续地到来,父亲年龄也越来越大,但他工作热情不减。他听说拉电网能为全村节省不少电费,而且有专业人员来安装,这对村民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他便联系乡镇部门,积极沟通协调,最终村里的电网坐落成功,电费直接减半,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要致富,先修路。邻村来了修路队,在父亲的协调沟通下,我们村也来了,父亲这下可忙坏了,他废寝忘食带着修路队看村里和邻村间的路况。父亲骑着摩托车多次往返城里,与施工队的工作人员沟通,与张家商量李家沟通,经过两个月的扩路、推平再到硬化,村里的路终于修好了。村民行走在平整宽阔的道路上,心里美滋滋的,三轮车拉农作物不再颠簸,大家出行也更方便了。

家乡的面貌改变了,美好的愿景逐年变为现实。如今,父亲已60多岁,退休后常住在县城,但他的心在村里,也时常关注着村里的发展与变化。父亲与村庄的情谊是深厚的,似一首唱不尽的歌。父亲多年来始终践行着一个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