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门类

文学

驻村二三事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刘依洋 发布日期:2024-09-02 09:15

绥德县薛家渠村是由义马河南北两侧的黄家川村和薛家渠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来,义马河作为薛家渠村的“地标”,见证了薛家渠村历史的变迁,也是薛家渠村离乡游子的一缕乡愁。去年5月,我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这里,开始驻村工作。

村里的“地标”义马河附近有大量垃圾堆积且鲜有人主动清理,了解后才得知,村里卫生一直是由村里的公益岗保洁员在负责清理,但公益岗保洁员大多年老体弱,很多卫生死角盲点难以覆盖。与此同时,大部分村民公共环境意识淡薄,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块顽疾。

我把村“两委”拉到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重新制定了村民清扫村内卫生的各项细则,与愿意加入到保洁员队伍的村民签订了清扫村内卫生协议书,并将村内卫生区域划分成24个单独的“小块”,不仅安排专人负责清扫,每周还会开展三次以上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如果保洁员所负责的区域在评比中3次不合格,将被移出保洁员队伍,反之,获评“优秀”的保洁员就会获得一张积分券,每张积分券相当于10元钱,可以在村里的商店和饭店消费。以一季度为周期,商家再拿着积分券到村委会核销。

实施积分券奖励办法后,村里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获得感大大提高,村子变得越来越干净。为了让积分券发挥更大的治理效果,我们又将好人好事、义务劳动和为村集体发展作贡献、出点子都纳入积分券奖励政策。

“村集体收入想要提高,项目落地不可少。”这几乎是所有驻村干部的共识。但我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项目到村后难以产生“鸡生蛋,蛋再生鸡”的效果。部分项目因为前期调研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的运营模式,赢利困难,仅能勉强保本。

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我选择用“以小引大”的模式去推动产业发展。2023年,我们用6万元资金试着租了几间村民的空闲房屋,又采购了三台设备和原材料,拉着三五位村民办起了红土地扫帚厂。

扫帚为手工制作,有着机械化难以替代的优势——不易掉枝,因此获得了很多环卫工人的好评。这让我们薛家渠村的扫帚逐步形成了口碑,扫帚厂成立半年后纯利润就达到13万元,目前的采购订单已经排到了3个月之后。

为了保障扫帚厂继续良性发展,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对扫帚厂进行了下一步规划设计。截至目前,薛家渠村村集体收入已突破百万元。

这一年来,我深刻体会到为村民做实事的成就感,这让我乐此不疲,我也逐渐成了一名薛家渠村村民的“勤务员”。

村里的老太太霍文英为了照顾亲人,长期住在离村35公里外的亲人家中。一天中午,她来办公室找到我,不好意思地说:“我人经常在其他村里,过年过节村里发的慰问品总是没办法回来领,也不好让你们送,我也缺这些东西,不知道有别的办法没有?”

从这天起,每逢村里发慰问品,我都会开车专程把慰问品送到霍文英手里。看着她开心的神情,我觉得我这个“勤务员”的付出特别有价值。

去年,很多村民家里养的山羊销路不畅,一个个五大三粗的陕北汉子整天唉声叹气。看到这一情况后,我向帮扶单位请求“支援”。帮扶单位的领导也十分重视,帮我们联系了多个市级大型单位部门的餐厅,并达成了长期羊肉供给协议。这一下就帮村民销售了近3000斤羊肉,解决了他们的销售难题。

自打村里和市里多家单位达成长期羊肉供给协议后,我这个“勤务员”又多了一项送羊肉的工作。每次我周末开车返回市里时,车里总是装着一袋袋的羊肉。

“做完晚饭就把炭灰、柴灰压在火上,第二天早上再拨开灰续上柴,等火苗大了再做午饭。”这是村里五保户黄万厚向我分享的“生活小窍门”。在黄万厚看来,灶台里留着底火,做饭时不需要重新生火,很方便,而且在冬天还有取暖的效果。

但灶台长期留底火很不安全,尤其冬季门窗封闭,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和隐患。对村内老人逐一走访后我发现,“黄万厚式”的生活习惯在村里并不少见,且大多为孤寡老人。

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我申请相关资金对村老年幸福院进行提升改造,增加了餐饮设备,把村里的孤寡老人请进幸福院的小餐厅就餐,每顿饭经村里给予补贴后个人只需要付3元钱,省时、安全又不贵。黄万厚笑着对我说,自己的“生活小窍门”过时了。

如今,看着村里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的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