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门类

摄影

奔向小康的古村落——姬家坡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陈宝生 2020-07-23 09:03:48.0

养羊人家 陈丽莉摄

民风淳朴

丰收在望

姬家坡窑院新姿

准备赶集

早年酒坊

纵目走廊无定河,天然图画最可人;

当年战事箭如雨,此日升平车似风。

江河九曲人生路,丘壑百年国土心。

寂静古村姬家坡,岂止无求长精神。

车子从一条皱褶的小道钻进姬家坡古村,就看到一前一后两院老窑,有十大几孔。窑楣上刻有图案的搭椽石条残缺不齐,与发黑的石磨、石碾、石马槽、石面墀头和脱落的墙壁,呈现出历史的深沉。四四方方的铺院石板,绿茸茸的青苔填满破裂缝隙,用幽静而孤独的神情,讲述着古村目睹过的长长短短的故事……

古村姬家坡,两年前我和镇上的书记镇长一块来过一次,此次应约再度来访,是想了解古村的历史渊源。小村在一个半山坡上,视线比较开阔,按群众说法是“眼亮”。小村背靠大山,面朝河流,这也许是古人自然选择的结果。苍茫湛蓝的天穹下,古村蜷缩在山坳间,坡下长长大川在两山对垒间绵延夹裹。稻菽庄稼阡陌相连,绿树成网重重叠叠,这一切是无定河带来的气象。人们说,大到一国之都、小到一家之舍,人类离不开水,有了水源,就有了乡民的选择和聚集。

小村还算有些来头。据说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儿劳作、生息、繁衍,这里离西口古驿站——碎金驿很近,距米脂(古银州)也只有十多里路。历史上秦公子扶苏、大将蒙恬,汉时“龙城飞将”李广,唐代郭子仪,宋朝的沈括,都曾在这一带跃马横戈、运筹帷幄。

据姬家坡的老辈人说,他们的祖先是明成化年间由河南迁徙而来,早些这儿叫“金鸡坡”,后因这儿姬姓人多了起来,便叫姬家坡了。老窑的主人姬文哲拿出一本《米脂姬姓宗谱》,我一页一页翻着,恍惚看到了村路上运送货物的马帮、驼队,历史转折处动荡不安时的刀光剑影,以及在古道上哼着“细麻绳绳捆铺盖,背井离乡走口外”的苦调,和山坡、河畔上劳作的先民的脊梁和背影……

从地理位置看,小村处于无定河走廊大路口,因村边是古驿站和互市碎金驿,小村的姬家坡先辈在这里开设酒坊,曾香漫镇川、米脂一带。脚下的两处石碹窑院,便是当年酿酒的地方,一侧高处还残留着一孔年代久远的土窑洞,小窑小门,苍老残缺,成了姬家坡后人们的回忆。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姬家坡一带非同寻常。在“农业学大寨”的日子里,姬家坡人在党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在无定河上建起了小型电站,为村里增添了新的气象。

谈到姬家坡现状时,经见多的老姬骄傲地说:“毛主席使农民翻了身,邓小平改革像春风,习近平扶贫攻坚有保证。”现在,村里也驻扶贫干部,帮助穷户开源致富。

新窑老屋,田园流水,古村沧桑的面孔凸显出一缕缕浮出的血管,一堵堵老墙透射着篱笆柴门和风雨侵蚀的小巷。当年的马棚下,一把把锋利的农具光芒耀眼,流露着沃土的沧桑和变迁……

夕阳西下,弯弯曲曲的无定河金光闪耀,血红的太阳使每一片庄稼都闪烁着金色的光斑,预示着丰收的到来。正是:

柳浪千重新雨润,热风吹拂透浓香;

访贫问苦来山村,扶弱救助到窑堂。

茶香浸座午阴静,政策入院暖心房。

贫瘠山村有变化,齐心协力奔小康。

本组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陈宝生摄


责任编辑:张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