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惊蛰,万物萌动。当春风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沙尘掠过历史的褶皱,榆林人手中的铁锹已深深扎进毛乌素沙地的肌理。植树节不仅是一个节令的符号,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态觉醒。从“沙进人退”到“绿染山河”,榆林用七十余载的执着,将一棵棵树的微光汇成绿洲的星河,为现代中国书写了一部可触可感的生态史诗。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这是20世纪榆林民谣中的苍凉图景。毛乌素沙地千年肆虐,吞噬农田、压埋村庄,沙区百姓被迫南迁,留下“沙海”的叹息。然而,榆林人骨子里的坚韧,让这场看似绝望的“战役”有了转机。1949年,第一株树苗在榆溪河畔扎根,8.8万株树木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治沙的燎原之势。此后七十余年,“南治土、北治沙”的战略铺展,樟子松林带如绿色长城般崛起,860万亩流沙终被驯服,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如今的榆林,林木覆盖率从0.9%跃至36%,曾经的“不毛之地”化作500余种植物、404种动物的乐园。植树节的意义,在此刻具象为一场跨越世纪的绿色革命,每一棵树都是对历史的回应,对未来的承诺。
全民植绿,镌刻在基因里的生态自觉。榆林的绿,不是天赐,而是人为。
从“队队治沙、人人植树”的集体呐喊,到“家庭林”“亲子林”的温情传承,义务植树早已融入榆林人的血脉。1981年《全民义务植树决议》的春风吹拂塞北,44万户农民承包900万亩荒沙,石光银、牛玉琴等治沙英雄以生命为笔,在沙丘上书写“绿色家书”。2023年,4000名干部职工挥锹横山区,1000万株新苗迎风而立;2024年,“互联网+植树”模式上线,指尖轻点即可“云播绿意”。450万人次、5000万株树,这些数字背后,是孩童踮脚浇灌的稚嫩,是老者摩挲树干的赤诚,是一城人将生态意识化为本能的热望。植树节不再局限于一日之劳,而是代际接力中的永恒仪式,是“山川终不负人”的信仰传承。
绿富同兴,生态文明的榆林模式。榆林的智慧,在于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昔日“沙窝窝”里,红枣经济林带染红黄河沿岸,长柄扁桃林撑起产业新支点,沙棘、核桃、山地苹果让黄土生金。生态旅游吸引万人踏青,这里的绿,既是屏障,亦是财富。更深远的是,绿意重塑了城市的品格,榆溪河生态走廊如碧玉蜿蜒,森林公园星罗棋布,市民推窗见绿、漫步林荫,322个“榆林蓝”天数诉说空气的澄澈。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思,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榆林方案”。
以春为约,绿色长征未来可期。2025年的榆林,仍以“二次绿色革命”为号角,锚定“乔灌草结合、针阔叶共生”的生态体系,向“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进发。治沙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当全球气候危机加剧,榆林的探索更显珍贵,它用历史实践告诉我们,生态治理非朝夕之功,却可积微成著;非一人之力,却需众志成城。
榆林的故事,是中国人重塑山河的缩影。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从“生 存之战”到“文明嬗变”,它不仅是栽种苗木的时令,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重构。愿榆林的绿浪永远翻涌,愿每一锹土、每一株苗,都能在岁月的土壤中,生长出一个民族对生命的敬畏,对家园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