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文学事业繁荣发展。8月15日上午,榆林市文联组织召开《陕北》杂志“新大众文艺专刊”作者座谈会。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雷晴初出席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上,来自全市的8位文学工作者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分享了对新大众文艺的理解与感悟,从题材选择、表现形式到受众定位,深入探讨了如何让文学作品更贴近大众、反映时代精神。
白保林,1979年,油漆工 ,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小说《驼峰山下》获2025年度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上小学时,看着音乐课本上那个提着涂料桶、举着刷子站在梯子上刷墙的粉刷匠,鼻子上还沾着白灰,样子滑稽得像个小丑。那时候我怀揣着远大的梦想,哪里看得上粉刷匠这个职业,在作文本上不知写下多少豪言壮语,总幻想着长大后像侠客一样仗剑闯天涯。但最终我却成了一名粉刷匠,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生活的坎坷让我找到了“写作”这个释放心灵的出口。作为一位农民写作者,我会继续扎根泥土,用文字书写时代,努力创作更多积极向上的作品。
高志飞,1973年,农民,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延河》《陕西日报》等报刊杂志。
我是一名农民,家中耕种着两百亩土地,这片土地便是我创作的源泉。作家王小波笔下,登山者因“山峰在那”便毅然攀登。对我来说,写作就如同那座山峰。登顶与否并非关键,重要的是,在文字的漫漫旅途中,用心领略每一处风景,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两百亩土地上,生活的点滴、四季的更迭,都化为我笔下的文字,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收获成长与满足。
刘美华,1970年,农民,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延安文学》《西飞文艺》《陕北》等刊。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温暖窑洞我的家》。
我所有的文章题材都来源于生活,对我来说,写作就是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让我学会用柔软的目光打量世界。我乐观地相信,那些细碎的、带着烟火气的经历,无论是甜是涩,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所以,说到底我写的就是生活本身。
十指为林,1981年,本名杜嘉喜,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与谁诉说》《绽放在太阳底下》《梦里阑珊》《无用之诗》等。
文学创作最要紧的是什么?我想,是那份不随波逐流的独特审美,更是那份不被既定的框架困住的独立思考。而支撑我一路写下去的,就是“喜欢”二字。喜欢文字在纸上生长的温度,喜欢把心事酿成故事的过程,喜欢那些藏在字里行间、能与陌生人产生的隐秘共鸣。从喜欢到坚守让我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我找到了自己,一路走下去,我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辛杰峰,1991年,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擅长纪实和散文创作,作品发表于《陕北》《陕北文学》《榆林日报》《陕北之窗》等报刊。
当我去理解“新大众文艺”这一新名词的概念和内涵时,我就想起这个发生在我身上的、让我内心很受触动的,这样一个小细节。其实,在我看来,这个就是“新大众文艺”这一文艺界的新名词具体投射文艺创作中的故事。创作的主体被看见,新的故事被讲起。在我看来,这也应该是新大众文艺所映照的另一面。“新”,新在创作者,新在被书写者,新在新的故事,新在新的受众群体。时代变化太快,故事可以是缓慢发生的。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愿意去书写、去讲述、去记录属于这个新时代的新故事。
刘貂和,1989年,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榆林市第一批文艺青年优秀人才。著有诗集《万佛楼18号》《Mini World》。
现在的乡村生活已经渐渐没有了我们在农村待的时候的味道了,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农民们也会利用短视频等媒介记录生活,这些鲜活的生活场景,成了我们创作最饱满的素材。 我认为“新大众文艺”的“新”,在于用新时代的语言讲好旧故事;“大众”二字,则要求我们始终把笔对准大众读者,让作品里有烟火气、有乡土味、有真感情。今后我将继续扎根生活、贴近生活,努力创作出更多“新”而“优秀”的作品,为陕北的文艺事业添砖加瓦!
王凤飞,1979年,农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入选《中国青年作家年鉴2017-2018》《海河诗歌年鉴》《中国诗歌年选2023年卷》。
我的作品在刊物上发表以后,我拍了照片放在了朋友圈,与我很要好的一个朋友调侃说,你连话都说不利索的一个人还能发表文章。我回复他,那我就写得简单点,再简单点。文学要走进大众也是要简单点,再简单点,创作大众能懂,能接受的文学文艺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就不能追求庞杂繁复。简单点,再简单点,不是说彻底简化,而是符合语境,符合逻辑的简约化。
刘阳阳,1997年,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陕北》《红石峡》《丝路诗刊》等。
我总觉得自己就像文艺星河中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但我始终相信,只要紧跟大家的脚步,多向优秀的老师们学习、多在实践中积累,哪怕只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能为咱们的文艺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我相信,未来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新大众文艺会成为一片沃土,培育出更多绚丽多彩的作品,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也为文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陕北》杂志执行主编、榆阳区作协主席曹洁对作者的作品做了细致点评。她充分肯定了大家在新大众文艺创作中的积极探索和所取成绩,并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她说,作为一个作家,我们和自我有着本然的关系,但是,我们与我们之外的那个正在发生的世界,也要发生必然的关系。相比于个人奋斗经历,作家更需要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大众的生活。同时她也提出思考,作家要懂得思考天、地、人之间的“常”与“变”,要善于以“变”写“常”,而关注“常”与“变”的写作,就是关注世道人情的写作。新大众文艺要在保持文学性的基础上,注重与时代接轨,运用新媒体思维和多元化表达,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提升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雷晴初指出,榆林市文联、《陕北》杂志作为榆林文学的重要阵地,承载着推动本土文艺发展的重要使命。新大众文艺专刊的推出,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她希望大家继续深扎黄土地,情系老百姓,潜心磨砺,勇攀高峰,努力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力作,共同把《陕北》杂志办成一本有特色、有影响、有分量的文学期刊,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榆林新篇章贡献磅礴的文学力量!同时,市文联也将进一步加强对文艺创作的支持与引导,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助力本土文艺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