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的“梅子金黄杏子肥”,寥寥七字,信笔勾勒出一幅生动明艳的夏日田园图。朗朗吟诵间,恍惚有饱满馨香的滋味,在舌尖味蕾上荡溢。
我的家乡陕北黄土高原虽不出产梅子,但最适宜杏树漫山遍野生长,形似乒乓球大的麦黄杏,宛如红梅朵朵开的红梅杏,遍布其间,故此那片厚重的土地上,便有了杏城、杏树镇、杏花村、杏树坡等令人旖旎遐想的美丽地名。
瓜果梨香杏子肥,正是我儿时最渴盼看到的一幅乡村夏季素描画。今年六月初,回故里与几位爱好摄影的朋友去寻访古村落,误打误撞走进一片杏树林中。满枝头密密匝匝的红梅杏子,乍看上去,宛如点起了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伸手摘下几颗,捧在掌心,细观之,煞是艳丽夺目,一果映双色,半边嫣红半橙黄,欲与晚霞共争辉,宛如丹青妙手泼墨挥洒的佳作,美轮美奂,令人垂涎欲滴。
正在我们七嘴八舌品评红梅杏的艳色之际,杏树林一位女主人告诉我们,这里是清涧县李家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眼下正值红梅杏收获时节,放眼远山近峁,犹如大自然挥毫泼墨,层林尽染,一片片红梅杏树林甚为壮观,累累红梅杏垂吊枝头,呈现一派喜人的夏日丰收景象。
在北方的夏季果品中,红梅杏是当仁不让的果界翘楚、果中珍品。成熟后的红梅杏果肉饱满细腻多汁,甜酸无涩味,一口咬下去,舌尖马上氤氲一股淡淡的花蜜甜香,历时弥久,回味无穷。
红梅杏之所以拥有这种好口味好品质,完全得益于陕北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地域特点与山泉涧水的滋养。清涧县地处黄河、无定河交汇处,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种植杏树的优生区。红梅杏以味道香甜、色泽诱人、营养丰富著称。已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也是清涧县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张靓丽名片。据李家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红梅杏是通过传统古老嫁接技术培育出来的,是陕西杏家族的“晚辈”,其果皮鲜艳欲滴,令人喜爱至极,有人调侃其为“杏中爱马仕”!尤其红梅杏与盒马等企业签约后,一度走红,成为网红杏。每年六月是红梅杏丰收季,常常吸引到不少外地游客前来采摘。
望着成堆成筐娇艳欲滴的红梅杏,那果实丰硕、汁水充盈、酸甜诱人的滋味,瞬间串成了回忆,渐渐蔓延至童年夏日偷杏的午后。
花落青杏小,习习晚来风。仰望着树枝上累累垂挂的毛青杏,我总要踮起脚尖偷偷摘几颗回去尝鲜。青杏酸倒牙,连煮得软软的揪面片也咬不动,家里的长辈见此免不了要唠叨几句,可唠叨归唠叨,照样挡不住我们摘杏的脚步。
我们村庄里最数国英婶家杏树多,有多少呢?杏树林占了足足一面向阳山坡。那时国英婶尚年轻力壮,有一身好力气,每年的春季,她们夫妻俩几乎有大半个月都泡在杏树林里,埋头修剪、松土、施肥、打药、除草,每一个步骤都干得有条不紊。果然,春天付出的辛勤劳动,夏天就能有甘甜的收获。
阳坡上的瓜果梨枣常常比背阴处的早熟。国英婶家的杏子又肥又大,黄澄澄的十分诱人。村里的小伙伴早就惦记上国英婶家的那坡杏子了。我们一伙儿同龄的孩子经常在场院里集聚,有胆大的家伙吞咽着口水,想前去饕餮一餐,可是几乎无一例外被国英婶举着棍棒喝骂着赶下杏树坡。国英婶还在杏树四周围栽上一人多高的圪针林,和她一起守林的还有一条大黄狗。一些坏小子们曾密谋想药死黄狗,再向麦黄杏下手。又有人想到一计,先利用“糖衣炮弹”迷惑黄狗,待它放松警惕后再行动。
在一个蝉鸣穿透树叶的午后,趁看林人午睡之际,我们开始行动了。有胆大的男孩子先用两个菜包子迷惑住黄狗,并乘其不备,迅速掏出绳子缚住它牵引至隐蔽处。然后我们有的爬树,有的张口袋,有的举起挠钩摘取杏子……然而,摇晃的树梢很快暴露了我们的行踪,国英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到我们面前,不但收缴了作案工具,还扬言要去学校校长处状告我们,可怜我们丢盔弃甲一气疾跑,最终连个杏子的滋味都没尝到。于是,心底就此和国英婶结下了梁子。
之后,我打杏树坡经过,看到硕果累累的杏子,心想国英婶总该招呼我进去品尝几颗吧,国英婶却视而不见,自顾自摘下肥嘟嘟的杏子,唤来她男人往大筐子装,要挑着去城里的集市上售卖。我生硬地咽下口水,母亲说国英婶不容易哩,拉扯一窝孩子,就靠杏树坡换来一年四季的开支。
后来,国英婶家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一排六孔硬箍石窑替代了过去那孔漏雨钻风的土窑洞。每当盛夏杏黄时,国英婶总要挨家逐户请村里孩子去杏树坡尝鲜。可只许当场吃杏,不许拿走,杏核得一个不少地放回筐子里。那些年,国英婶家用杏核到城里药材公司换了不少钱。
后来,村庄里的人陆续进城了,国英婶和老伴先后辞世。由于无人打理,杏树坡的杏树像失宠的孩子显得落寞万分,逐年枯萎死去,即使偶有苟活的几棵杏树,结出的杏子又青又涩,满是虫眼,无法下咽。肥嘟嘟、黄澄澄的麦黄杏,从此成了我们舌尖上永远的念想。
这些年走南闯北,品尝过好多地方好多品种的杏子,可是人的味蕾是怀旧的,百味舌尖过,哪里的杏儿似乎都不及我家乡的麦黄杏、红梅杏那般汁水香甜,滋味悠长。
在静谧的夏日时光,透过记忆的镜头,望着密密匝匝的红梅杏,恍惚又现视觉的温润与触觉的饱满,多重色彩和韵味在唇齿间不断交汇、叠加,渐渐品咂出了生命的丰盈与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