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甲辰龙年在海南刷了半月屏,天天看老家榆林全国秧歌展演的直播,就暗自发愿:“明年一定回咱陕北看秧歌!”
乙巳蛇年春节北上驼城,终于了了心愿,于现场观瞻激情燃烧的视觉盛宴,用家乡的一句方言形容,真是太“局劲”了!
正月十四上午,匆匆赶往世纪广场。这里是展演线路中4个集中展演点之一的首站,即主会场。预告展演中午12点开始,有19支队伍参演。我们提前一个小时赶到,已是人山人海,听说早上6点就有人来抢占位置。
好不容易挤到主席台左边警务室的北侧,新建路两旁已是里三层外三层,隔着马路七八米都站满了翘首以盼的观众。连忙花30元购买了一个塑料板凳,站上仰脖隔肩才能瞧见街心,朋友米海刚担心我是否能站着坚持下来这三四个小时。
陕北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最初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驱邪避灾而进行的民间歌舞。它融合了歌、舞、戏、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承载着陕北人民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经千年的逐步演进,尤以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为盛,加之改革开放赋予新时代的现代气息,陕北秧歌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以激昂的节奏、奔放的舞姿,演绎着陕北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陕北人民的喜怒哀乐,成为黄土地的灵魂吟唱,是黄土高原上一道魅力无限、亘古延绵的景致。
我对秧歌的启蒙,源自绥德马家川郝家坪这个小小的山村。爷爷、大爷、二哥皆为当地的伞头,父亲的音乐细胞亦来自秧歌的锣鼓点、唢呐声和酸曲、信天游。12岁那年的春节,我被送回老家,跟着村上的乡亲们学会了闹秧歌,那种欢快的舞步、热闹的场景,悠扬的歌声便浸透至骨血之中,再也挥之不去……
“来了,来了,过来了。”中午12点整,秧歌展演准时开始,先是彩车巡游车队和手持鲜花的少数民族方队通过,接下来分别是米脂县秧歌队、山东海阳大秧歌、俄罗斯阿曼纳特民间舞蹈艺术团、横山文旅吉祥腰鼓队、榆林高新区秧歌、广西壮族自治区舞草龙团队、泰国碧差汶皇家大学艺术团……有的柔美,有的刚健,有的潇洒,有的诙谐,有的优雅,有的威猛。小伙个个英俊威武,女子人人水灵乖巧,让人赏心悦目。尤其是那几个灵魂指挥,甜美俊俏,明眸皓齿,顾盼生辉,舞姿舒展妖娆,步伐矫健潇洒。让我记住了神东梁雯,佳县屈倩红,靖边安琪,绥德任艳艳,吴堡丁怡瑄,榆阳薛少孝,横山高金爱的身姿与名字。
2025年全国秧歌展演以“非遗贺新春”为主题,除了深度整合了榆林市的文旅资源,还请来山东的海阳大秧歌、广东潮汕的英歌舞、辽宁上口子的高跷、云南迪庆的阿尺木刮、宁夏的花儿、山西的威风锣鼓、安徽的花鼓灯、贵州黔东南的反排木鼓等非遗项目。另外还有来自韩国、泰国、俄罗斯和保加利亚的民族歌舞,融入了更多的民俗、现代艺术和国际化元素,令人耳目一新,网上浏览的人数达几亿人次。
看着看着,佳县秧歌队的一曲:“我说那东方就一个红,我说那太阳就一个升……”把太阳真个唱了出来。当天气候虽有回暖,但室外气温仍还偏低。站了一两个小时后,我老腿有点发软,手背被冷风吹得有点刺痛,而薄衣单衫的秧歌队员,仍精神饱满、活力四射,锣鼓唢呐响得震天,彩扇花伞舞得更欢,观众们越发看得如痴如狂。
环顾四周,观众热情丝毫不减,给精彩纷呈的表演鼓掌叫好,纷纷用手机拍下欢乐难忘的镜头。我的身后又添了几层站在扶梯、脚手架上的,甚至还有爬在树上观看的人,一边看一边还指点评论:“还是咱锣鼓唢呐有气势,局劲扛硬。”几个比我年轻的老汉、婆姨,友好地帮我这个“外地人”,扶半个肩、踩半边凳,让我更好地观赏和拍照,令人顿生暖意。
值得一提的是府谷的担灯秧歌,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表演者均为妙龄女子,肩挑花灯扁担,舞姿轻盈,如风似水,一步三颤,变化着单盘龙、双盘龙、双开门、转四柱、剪子股、对顶对等队形来回穿梭。她们挑的瓜果蔬菜、稻谷麦菽、莲花鲤鱼及十二生肖等各种造型的花灯,煞是好看,寓意着风调雨顺,富足安康。旁边的大爷对我说,如在夜间表演,如繁星闪耀,似天女散花,花月辉映,那才叫个美咧!
而定边的霸王鞭,俗称“浑身响”,我也是第一次见识。随着唢呐锣鼓和音乐的响起,男红女粉的秧歌队员,挥舞着霸王鞭分别击打肩、臂、腰、背、腿等身体部位,发出轻重缓急不同节奏的声响,变换着队形与舞姿,边舞边跳,刚柔兼备、整齐划一,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带来浓浓的年味。
不知不觉,三个半小时的展演,在歌声和笑声中完美落幕。揉揉站酸了的老腰老腿,久久抑制不住激动与兴奋。与友人再来一碗羊肉面加爆炒羊肚,心里暖洋洋的。遗憾的是没能现场看成绥德和横山等秧歌队的表演,觉得还没过够瘾,看来明年还得来!